×
地学前缘

邹衍大九州神话宇宙观生成考

“大九州”学说是邹衍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古地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战国秦汉时代影响甚大。后世学者往往囿于对其学“闳大不经”的成见而对其重视不足。近现代则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涉及“大九州”学说的生成思路、创立动机与学术地位等问题。其中关于其知识资源的考察比较全面,大致可总结为战国时期海洋知识的发展、《禹贡》《山海经》等知识的知识依据、战国时期哲学或数理宇宙观的发展等方面,但在生成思路方面的研究则颇有歧见,或认为是在经验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天地测算数据而推得*如丁山、蒙文通、郭永芳等学者即持有此说,见《大九州说——中国古代一种非正统的海洋开放型地球观》,《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2期。,或认为是受道家思想而置换概念*如常金仓先生即有此说,见《邹衍“大九州说”考论》,《管子学刊》1997年第1期。,或认为是基于直接或间接考察的经验归纳*如王乃昂、蔡为民两位先生持此说,见《邹衍的地理学说及与〈五藏山经〉之关系》,《地理科学》2003年第2期。,等等。关于其创立原因或动机,已有研究多认为是春秋战国地政制度变革背景下自然发展的结果,如陈平先生就认为其应与燕昭王好神仙有关。*陈平:《燕昭王好神仙与邹衍的“大九州”学说》,《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2期。上述说法不乏灼见,但或限于文献不足,或对相关文化语境考虑不够,因此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即试图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邹衍的知识渊源、其活动的社会背景、邹学的思维方式、战国前后的相关说法等诸多方面,尽量回归当时的语境中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管之见。

一、“大九州”学说的生成思路

尽管邹衍原书已经散佚,但“大九州”学说相关内容在汉代文献中多有提及。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岛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线装书局,2006年,第326页。

先列中国名山通谷,以至海外。所谓中国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而分为九州。绝陵陆不通,乃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此所谓八极,而天地际焉。《禹贡》亦著山川高下原隰,而不知大道之径。*(汉)桓宽:《盐铁论·论邹第五十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9页。

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东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市(八十一域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好城也。*《河图括地象》,[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95页。陈槃从朱彝尊说,认为该段“亦大九州说”。参见陈槃:《论早期谶纬及其与邹衍书说之关系》,“国立”语言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编辑委员会:《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179页。

以上记载皆以《禹贡》“九州”为天下八十一分之一,符合邹衍原意。此外还有《论衡》的《谈天》《难岁》所传“大九州”说,其中说“赤县神州”是天下九州之一、“八十一州”之“州”是《禹贡》九州。但其中明言其说来自“邹衍之书”,又沿用了邹说“赤县神州”“裨海”“瀛海”等术语,可见“此误解邹衍说”*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第1020页。,而非别有依据。因此本文不再专门讨论。

关于“大九州”学说的生成思路,其实司马迁已有反复强调,即“推”,这可谓是对阴阳家知识生成方式的一个精辟总结。“推”即推演,应具备如下三个要素:

上一篇:地学游击小分队这样干活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