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学合作新平台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讨会专
2018年11月15日下午,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讨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主任、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善茂,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刘同良共同主持会议。会议明确了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的潜力与愿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地质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分享交流了地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项目合作进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
在第21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共同发表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勾勒了中国与东盟合作未来发展的蓝图。在地学科学领域,李克强总理倡议中国—东盟共建地球合作中心,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本届地学合作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是第一时间落实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共识的重要举措。在2018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的开幕式上,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揭牌的历史性时刻,这必将成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历史上的里程碑,对促进东盟地学合作将带来深刻的影响。各位同事,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框架下,中国—东盟地质人应加强沟通和联系,围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等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深入对接,密切沟通,着力构建地学合作高层次对话协调机制,承接和落实东盟矿业合作行动第三阶段计划(2016-2025年),共同制定中国东盟地学合作发展规划,共同建设好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这一重要平台。
深化务实合作,稳步推进地学对比研究和地质调查合作项目,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自2007年首届中国+3矿业高管磋商会议开始,中国与东盟地学领域开展了大量务实有效的合作,与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6个东盟国家签署了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实施合作项目20多个;在基础地质调查、地学化学填图、水温地质对比与编图等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效,定制1∶50万至1∶500万比例尺的地质、矿产、水文、环境、岩溶等系列基础地质、地质化学专题图600多张,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这些成果提高了东南亚地区地学研究的程度,提升了该地区地学化学科学研究的水平。
未来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加大与东盟国家在地质调查领域的项目合作,共同实施好跨界地质对比和编图合作项目,加强地学与矿业信息数据库共建共享的步伐,并积极扩大合作领域,争取更多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在航空物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地质灾害领域的合作。未来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利用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这一平台,继续加大地球领域交流与地质科技合作,将向东盟十国提供不少于150人次的短期培训和3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同时在地质分析实验室、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方面推动共建共享。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胡茂焱:
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开展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岩溶发育程度图的编图计划。4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同来自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7个国家的十几位专家、学者,精诚合作、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编图工作任务。
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岩溶发育程度图涵盖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11个国家,主要反映了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的碳酸盐岩分布及强度、隐伏碳酸盐岩分布、红层岩溶分布、主要岩溶现象等要素。
合作编图为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各国开展岩溶水资源规划、岩溶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深化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绘一张岩溶地质图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201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将利用3~5年的时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继续扩大合作的国际专家团队,开展“一带一路”重点区岩溶地质环境对比与编图,启动1∶1000万全球岩溶地质系列图件的编制工作,欢迎东盟各国积极参加。
印度尼西亚能源矿业部首席矿产专家阿明·坦普博龙:
上一篇:简论诗经反映的周代自然科学知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