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学的经济功能
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地学思维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地学的社会功能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地学的研究和应用与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在地学的诸多功能中,经济功能是最突出的。
一、地学可以指导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唯一物质基础和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而地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我国现阶段的自然能源资源主要还是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这些资源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必须从地下寻找和开采,且开发和开采过程中完全离不开地学理论的支撑。我们以石油资源为例:我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19世纪后半叶,尽管经过多年的艰苦历程,但直到1949年前夕,仍然远远落后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到了20世纪中叶,旧中国原油累计生产量也仅有278.5万t,占比不到同期进口“洋油”的1/10。当时中国每年的石油消费增长率已高达5.06%,完全成为外国油品的倾销市场。从1960年开始,在大庆揭开了一场与我国石油工业命运有关的会战序幕[1]。此次会战明确了石油开发中地学理论的重要作用,一大批的地质工作者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充分研究各项数据资料,狠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多种开发方法的试验,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3年后,我国原油产量超过600万t,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同年我国GDP增长率为10.2%,打破了连续3年经济下滑的趋势。自此之后,我国地质工作者又相继在渤海湾、天津、山东等地开发新的石油基地,一批又一批大型油田被相继发现与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增大,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进而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也给我们的地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对固有的诸如土地、山林、矿藏、草山草场、能源、气候、地理等有形或无形资源优势进行再排查、再研究、再挖掘,并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通过各类资源开发利用前的可行性研究、审批,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指导、监管,开发利用后的“三废”处理、消化等资源使用流程、过程的严密跟踪管理,确保资源开发利用的合法性、综合性、规范性。最后,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利用与现代技术尤其是环保、节约、集约、循环先进技术的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深度、广度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地学可以成为经济决策的参考和借鉴
我国目前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增长量与资源开发率不匹配,行业产能过剩压力增加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往往又是地学学者和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在现有的相关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地学学者及工作者的选题不仅紧跟地学发展的前沿技术和领域动态,还要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服务,包括为西部大开发进行的西部地区“十大”工程项目调查,为服务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建设开展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分析以及为东部沿海地区进行的生态环境恶化分析等。在研究内容上,他们从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方面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决策提出了科学的依据、合理的方案和可行的措施。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是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一大难题,国际上对于黄土形成的成因一直争辩不断,比较普遍的2种说法——“风成说”和“水成说”始终没能解开我国的黄土形成之谜。直到1917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刘东生院士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细致的实验分析,绘制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以及撰写了《黄河中游黄土》、《黄土与环境》等多部专著并提出了有重大突破的“新风成说”。在他的理论指导下,2010年国家发改委在《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大纲》中首先明确分析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状况成因,提出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经济时首先要加强水土保持,重视植被恢复与建设,特别是在分区治理的布局中,土壤、地形地貌等地学的因素已经融进政府部门的考量中,成为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
生态补偿理论的提出要求我们建立综合的资源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包括必须确定合理的环境成本价格、资源有偿使用的收费标准和评价指标。在这方面,现代地学伦理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就环境成本核算而言,首先要明确衡量环境作为自然资本的来源以及作为人类活动所产生副产品(如工业污水和固体废料)的承载体的重大作用和价值,地学能够提供科学的论证。其次,依据地学的有关理论,针对不同地区水文循环、地球化学循环和其它地质环境条件的具体情况,评价各类污染源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程度、特点以及恢复环境的周期和费用,从而为确定合理的环境成本、环境税收标准以及如何根据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来调整税收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可据此纠正导致环境恶化的政策倾向。
上一篇:搭建平台深化合作中国东盟地学研究论坛专家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