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学前缘

凝练核地学特色光大核军工文化

2012年11月1日,东华理工大学“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通过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评估组评估,获评“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作为核军工高层次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地,学校高度重视军工文化建设和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工作,凝练了“服务军工、科教报国”的办学理念,培育了“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大学精神。学校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宗旨,不断凝练核地学特色,精心打造“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弘扬“两弹一艇”精神,光大核军工文化。

光荣历史 成就高校独具特色的军工文化

“东华理工是核资源人才培养基地,核资源是中国核工业的粮食,核工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半个世纪以前,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在周恩来、宋任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山西太谷创建了我国第一所铀矿地质学校——太谷地质学校,即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开始了我国放射性地学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起步。1958年,首批619名学校首届毕业生,提前毕业奔赴铀矿地质勘探第一线,从而全面展开了六省、区的铀矿地质调查,正式向国家提供第一批铀矿工业储量,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燃料供给做出了突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学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军工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核特色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本科核地学专业,构成了东华理工国防军工特色专业群,发展了核地学和核资源学科的独特优势。学校现已成为江西省规模较大、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省部重点共建高校,全国核类学科(专业)最齐全的高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的培养基地。

学校秉承“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积淀了“以身许国、兴核强国”的核文化传承,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热爱军工、奉献军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专家郭冬发、秦山三核总经理王森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和领军人物,成为核燃料循环工程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被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指定为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涌现出了李学礼、宋金如等一批践行“国家利益至上”宗旨的楷模,充分展现了东华理工人“服务军工、科教报国”的崇高品格,为我国“两弹一艇”的诞生、核电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6月,抚州遭遇特大洪灾,学校师生发扬核军工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万名学子冒雨疏散,紧急安置了近万名受灾群众,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亲临学校视察并给予由衷赞许。海军国防生集体还荣获了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这是国家国防生培养工作开展以来,首个获此殊荣的国防生集体,也是目前国家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

蘑菇云广场上训练的国防生

海军国防南海实习

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

东华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核军工文化建设,将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成为新时期东华理工大学发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精神的有效载体,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东华理工特色校园文化——艰苦奋斗,为国奉献,努力构建核军工学科群,为国家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核军工高素质专门人才,展现了东华理工人扎根老区,献身核事业,为我国“两弹一艇”的诞生和核电建设不懈奋斗的艰苦历程。

地质博物馆——三个1600平米的展厅:“生命演化展示厅”、“地球科学探秘厅”、“江西省特色资源展厅”。拥有近5000件展示样本,包括极其稀有的恐龙、恐龙蛋、鱼龙、贵州龙、孔子鸟、锯齿象等;南极的岩石和植物标本、深海的沉积物岩心柱、名贵玉石等岩石、矿物实物标本3500余件。博物馆还建有按实际比例微缩制作的现代光电技术沙盘地图,配备了电脑查询和影音放映等现代化展示设备。

铀矿陈列馆——1980年建成开放,设两个展室,是全国乃至亚洲唯一的铀矿物陈列馆。存有大量的实物标本,包括40余种铀矿物,建有铀矿床模型20余个,集中了我国目前所有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以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炭硅泥岩型为主体,矿床标本2000余块。此外,馆藏大量矿物、围岩、矿石等的光、薄片以及大量矿床图标、文字等资料,为深入了解铀矿形成、开采过程提供了便利条件。

上一篇:学前融合教育知动课的教学策略初探以广州市海
下一篇:没有了

Top